中新网广州12月10日电 题:南岭国家公园创建成果丰硕 绿美广东迈出坚实步伐
中新网记者 程景伟
进入12月,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依然处处郁郁葱葱,在这里,成千上万的珍稀野生动植物安居繁衍。该保护区是南岭国家公园(拟设)范围内的14处自然保护地之一。
近年来,广东持续推动南岭国家公园创建工作,目前已达到国家公园创建评估指标体系的各项要求,并进入报批阶段。南岭国家公园创建成果丰硕,为进一步助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迈出了坚实步伐。
大湾区生态屏障更加牢固
2022年12月8日,《中共广东省委关于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决定》(下称《决定》)审议通过,为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美广东划定了路线图和任务表。
南岭山脉巍峨壮观。陈骥旻 摄
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是我国推进自然生态保护、建设美丽中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项重要举措。《决定》提出,到2027年,广东要率先建成国家公园、国家植物园“双园”之省。
一年来,广东全力实施绿美保护地提升等“六大行动”,统筹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目前,广东创建南岭国家公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并同步开展丹霞山国家公园设立论证研究。
南岭植被茂密。陈骥旻 摄
据介绍,广东在全国率先实施全省自然保护地综合巡护平台,实现南岭国家公园(拟设)内现有自然保护地巡护工作全覆盖。同时,南岭国家公园(拟设)坚持自然恢复为主,减少人工干预;针对区域范围内14.84万公顷天然林,推动形成天然林封禁保育管控分区,实现了精细化管理。
近两年来,广东省委、省政府整合各类资金向南岭国家公园(拟设)倾斜,重点在国家公园及周边区域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项目,逐步恢复其周边退化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目前,南岭国家公园(拟设)通过整合交叉重叠,以及归并区域相近、相连的14处自然保护地,保存了完整的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和原生植被垂直带,进一步优化了生态保护空间格局,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原真性更加突出。
同时,作为北江等河流的重要源头区,南岭国家公园(拟设)构筑了北部环形生态安全屏障,为粤港澳大湾区优越的生态环境创造了条件,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
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明显
在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小黄山区域,大片广东松生长在悬崖之上,形成奇特的蓝松奇观。该保护区相关负责人称,广东松学名华南五针松,最为奇特的是其松叶色彩随四季变换。
随着南岭国家公园建设的深入推进,区域内的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据最新统计,南岭国家公园(拟设)共记录分布有野生动植物5527种,以全省陆域国土面积1.07%的区域有效保护了全省56%的野生高等植物和68%的脊椎野生动物,且植被覆盖率和物种种群数量稳步增长。
鳄蜥被誉为“爬行动物里的大熊猫”。近年来,广东罗坑鳄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断加强对鳄蜥及其栖息的保护力度,鳄蜥野生种群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并持续开展人工繁育与放归野外工作。目前,保护区鳄蜥野生种群数量约770只至875只,占全国野生种群的2/3左右。
近年来,南岭国家公园(拟设)范围内还陆续发现多种新记录物种,包括南岭开口箭、石门台蜘蛛抱蛋、石门台白丝草、北江蝾螈等。
生态美与百姓富有机统一
在韶关乳源县五指山集镇(小镇),每天一大早,人们买卖特色农产品、中草药等产品,土特产商铺、民宿开门迎客……当地绿色生态产业发展越来越红火。
拟设的南岭国家公园清远片区(阳山)入口社区。程景伟 摄
广东在开展南岭国家公园创建中,全力推动绿色惠民富民,实现了生态美与百姓富有机统一;规划建设7处国家公园入口社区、8处外围小镇,积极推进一批开放式生态体验社区建设。
广东省林业局有关负责人称,广东通过建立共建共治共享机制,扶持和规范南岭国家公园(拟设)社区原住居民从事环境友好型经营活动,引导带动相关产业转型,促进增加社区就业机会和居民收入、推动外圈层区域旅游发展。
2020年至2023年,广东省财政共落实前期工作经费约3.6亿元,省发改委、省林业局先后推动落实33个项目专项债资金40.19亿元,用于南岭国家公园(拟设)辐射带动区域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广东已完成南岭国家公园(拟设)范围内3座小水电清退试点、国家公园入口廊道景观提升、国家公园勘界等项目,正有序推进智慧南岭国家公园建设和南岭国家公园博物馆等项目。
作为“南岭走廊”的核心区,南岭国家公园(拟设)范围及其周边区域,分布有瑶族乡、瑶族村落等聚居区。在清远市阳山秤架瑶族乡、“世界过山瑶之乡”韶关市乳源县必背镇等地,当地人居环境持续改善提升,瑶族传统民俗文化得到更好地传承发展,为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增添了更多的亮色。(完)
中新网成都12月10日电(王利文 何芦恒)“我选择在中国学习中西临床医学,因为我对中文有浓厚兴趣,也想了解中西医间的差别。”巴基斯坦姑娘田花花近日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希望能更深入了解中医和中国文化。
近日,在四川成都,巴基斯坦姑娘田花花在成都中医药大学学习。高嘉琪 摄
由于渴望来到中国,田花花高考后,进入伊斯兰堡大学孔子学院学习。2022年,她如愿以偿,被成都中医药大学录取,成为中西临床医学专业的一名学生。
“这段历程对我来说一半欣喜一半难过。欣喜的是专业知识和汉语水平都提升了,难过的是长时间不能见到家人。”独自一人在异国他乡生活并非易事,田花花坦言,自己来到中国学习得到了家人很大的支持和帮助。一开始,她常常会思念家人,也不太适应四川的食物。“不过到这里一个月后,我发现了和我家乡口味相似的美食,后来就慢慢习惯了。”
近日,在四川成都,巴基斯坦姑娘田花花在成都中医药大学学习。高嘉琪 摄
在中国留学的日子中,田花花通过积极参与活动,了解中国文化。今年7月,她参加了巴蜀文化品悟之旅,和来自27个国家的47名外籍师生一道,在成都、自贡、乐山、雅安等城市,制作宫灯、烹饪川菜、品鉴茶艺、看大熊猫、学习武术、体验中医,通过互动体验,探索中国文化的多样性。
回忆起这段经历,田花花依然激动。“中国古人的智慧实在令人赞叹。据说乐山大佛是1200多年前修建的,没有现代技术的条件,不知道工匠们是怎么做到的?”此外,田花花还对大熊猫情有独钟,她认为,全世界民众都喜欢圆圆滚滚、憨态可掬的大熊猫。“中国把大熊猫保护得很好,希望我们的后代也能和我们一样,看到这群可爱的动物。”
近日,在四川成都,巴基斯坦姑娘田花花在成都中医药大学学习。高嘉琪 摄
如今,田花花已经适应了留学生活,“中国式”便捷让她印象深刻。“出门不用带钱包、随时随地可以扫码支付。自动取款机和贩卖机随处可见,给我们带来了便利。”她认为,当下的中国正在飞速发展,自己在这里学习工作,也能获得快速成长。
今年是中巴经济走廊项目启动10周年。看到自己的国家近年的建设发展,田花花认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非常值得赞赏,她看到了其对国家实打实的帮助。“中巴合作建设的拉合尔橙线是巴基斯坦首条地铁。这个项目在能源、基础设施和产业合作等方面,都给我的国家带来了很大变化。”
谈及未来,田花花做着两手打算,“我毕业后可能会去西方进修,进一步了解中西医之别。如果能在中国找到一份好工作,我会很开心留下来。”(完)